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外译概况 >> 文章内容
解读外译校训——诚信、自立、求知、成才、报国

双击自动滚屏 文章来源:互联网   发布者:招生办   发布时间:2010/6/5 16:24:17   阅读:7812
解读外译校训——诚信、自立、求知、成才、报国    校训是学院办学理念和办学传统凝炼的一种文化的表现,具有历史传承的稳定性;又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完善的发展性;是办学历史传统继承和发展提升而成。也是学院实施道统的重要凭借。在《辞海》中解释为“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校训,其目的在使每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可见校训体现的是一种期望与要求,对师生员工具有导向性、规范性、勉励性的训示与要求,给师生员工办学导向、目标、启示和借鉴;作为一种精神或理念、标准的训示,勉励师生员工铭记和指导育人的实践,达到实现教育的目的。
    学院的校训不应当仅看成标语、口号,校训是体现一所大学的大学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要求和学校特有的精神。一方面校训有其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培养人才观念和大学文化的综合体现,由此大学校训有其共性;另一方面大学校训是导向培育一所大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某学科、某一方面、某种特色的高级专门应用型或研究型人才,这又具有各自特色和个性。
    如哈佛大学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真理为友;牛津大学校训是:追求真理;耶鲁大学校训是:光明与真理。我国校训多选警世名言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厦门大学的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中国政法大学的厚德明法,格物致知;中山大学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这些校训蕴含着各个学校深邃的办学内涵,成为这些学校造就时代精英的心理资源和无形资产。我院的校训:诚信、自立、求知、成才、报国,是由孙院长在我院办学之初,提出并经论证最后确定的。随着发展来看,其本身真实体现了时代的精神,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院准职业人培养的总指导思想。同时它们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词语,而是一个循序渐进、辨证统一的整体。浓缩了学院及孙院长对莘莘学子的殷切嘱咐。
   “诚信”是一个做人的范畴,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可以说在目前,诚信是我们最需要提倡和践行的。”至诚如神,有了诚笃的品德和态度,就可以贯通多种仁义道德,成己成人,甚至能够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只化育而与天地参,达到“天人合一”——厚德的境界。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批判地继承了“诚”这个范畴,肯定诚实是社会公德中的一个重要规范。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诚实之主要的道德要求逐渐明晰为:忠诚、正直、老实。忠诚的主旨是对祖国、对人民、对正义事业的忠诚。当然,这种忠诚不是盲目和狭隘的“愚忠”,而是认同于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和努力奋斗,从而表现出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正直,是指为人正派,处事公正坦率。老实,则特指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孔子认为,“信”是“仁”的体现,他要求人们“敬事而信”。他说:“信则人任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和孟子都将“信”作为朋友相交的重要原则,强调“朋友信之”,“朋友有信”。由此看来,传统伦理将诚信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品质,认为诚实是取信于人的良策,是处己立身,成就事业的基石。总之,是一种个人生活的准则。
从哲学的意义上说,“诚信”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无论对于社会抑或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国家的主体是人民,国家的主权也归于人民。中国自古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明训,这些话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但国家的领导者依靠什么去团结人民呢?靠的是明智的政策和精神信念,“诚信”就是取信于民、团结人民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信念。
    对于一个社会单位、一项社会事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诚信”作为一项普遍适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建立行业之间、单位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互信、互利的良性互动关系的道德杠杆。很难设想,一个不讲诚信、不守信用的单位或企业,在现代法治社会会有长期立足之地。一项社会事业也只有依靠诚信立业,才能顺利发展。
    对于每个社会成员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宝。人生立于世间数十年,必须不断学习,以获得知识、增进知识,知识既是个人谋生的工具,也是个人为社会服务的工具。但是,要真正做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光靠“知识”工具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去指导,否则,知识也可能成为滋生罪恶的工具。“诚信”精神就是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指引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个人以诚立身,就会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讲究信用,就能守法、受约、取信于人,就能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我们可以说,“诚信”的原则和精神,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石;它不仅对促进社会稳定繁荣、导正社会风俗、医治社会精神疾病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加强社会成员的个人道德涵养,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培养有知识、有作为、讲道德、守法纪的一代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立国、立业之本,也是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法宝。因此我们把“诚信”放在校训的第一位。
    我们青少年要做到恪守诚信,就要对自己讲的话承担责任和义务,言必有信,一诺千金。答应他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同他人约定见面,一定要准时赴约。上学或参加各种活动,一定要准时赶到。要知道,许诺是非常慎重的行为,对不应办或办不到的事情,不能轻易许诺,一旦许诺,就要努力兑现。如果我们失信于人,就等于贬低了自己。如果我们在履行诺言过程中情况有变,以至无法兑现自己的诺言,就要向对方如实说明情况并表示歉意。这与言而无信是完全不同两件事,所以说树立诚信要从点点滴滴做起。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恪守诚信的传统美德,还要把“江湖义气”与恪守诚信区别开来,认清“江湖义气”的实质和危害,不被这种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坏习俗所污染,做到恪守诚信。
做人需要诚信,诚信赢得尊严;经商同样需要诚信,诚信赢得市场。
    自立——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才能成为真正的独立的人。
可以这样说,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自理能力的过程。从学会走路开始,我们就获得了一个身体的自立;当能自己吃饭、穿衣时,我们就有了自立生活的体验;知道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够自己养活自己了,我们就获得了基本自立的人生。自立的生活表现在方方面面,也从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成长和发展。
唯有自立自强,才能赢得尊严和权力,一个国家是如此,一个民族是如此,一个人也是如此!任何时候都要把命运抓在自己手里,中国有句老话:“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唐太宗李世民,雄才大略。在国帝王中的佼佼者。可他的14个儿子,无一成器,三个被杀,三个自杀,三个早夭,一个被幽禁,两个遭流放,另两个平庸无能,错聩糊涂。北宋名相寇准,他的子孙依靠祖上的功德,不能自立,不过30年,家道衰落,沦为庶民。
      不求自立自强,一味想依靠祖上的荫庇,是决不会有什么作为的。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一个富商家庭。13岁时,便离开学校,帮助父亲料理生意。16岁离开家庭,外出独自谋生。在伦敦一家剧院门前替看戏的绅士门照看马匹,在剧院打杂,有时给演员们提词或跑跑龙套。此外还在屠宰场当过学徒,帮人家做过书僮,做过乡村教师,当兵,做过律师,任过小官。为了谋生,他漂过英吉利海峡,到过荷兰、意大利。莎士比亚在独立谋生的闯荡中,丰富了人生经历,增长了才干。为他后来创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等一大批著名悲喜剧奠定了基础。
     易卜生先生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坚强的人就是独立的人。”是的,因为自立的个人才会有所作为,自立的国家才会不受欺负,实现繁荣富强。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好汉。”这些无疑说明了人要学会自立,更要懂得自立。因为总有一天我们会长大,许多事情都要自己解决,自己面对。我们不能事事都依赖于他人,因为不懂得自立的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据报道:山东济南市的一位母亲,因为有一次她的儿子上街迷了路,这位母亲找了很久才找到。她看着儿子说:“妈在也不让你出门了。”从此以后,她的儿子不能上学,就连吃饭、洗脸也只能在床上,所有的事都不让儿子干。现在她的儿子有30多岁了,但是智力还相当于7岁的孩子一样,根本无法自立。这则报告无疑说明了一个问题,人要学会自立。
     从个人到国家,自立则是坚强的后盾,青少年们快从你们的温室中出来吧,因为在温室中永远也长不大,学会自立,懂得自立,才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有人说,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学校是我们成长的温室。但是,我们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和温室中,终究要走进社会,经风雨、见世面。自立作为成长的过程,是我们生活能力的的锻炼过程,也是我们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完善自己,学会自尊,增强自信,提高法律意识;逐步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善于与他人沟通和交往,和谐相处;积极融入社会,关爱社会,奉献社会,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能够自立自强的人。
自立是最起码的标准!所以我们要学会自立
     求知——即求得知识、求得真实、求得博学。青年是国家、民族发展壮大的主心骨。青年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认真思考并解决知识向生产力转化的问题,把它理顺了,才能在踏入社会、投身祖国现代化建设时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求知是每个人固有的内在潜力, “求知”是一个博采众长的过程,那么如何把这些知识技术转化为自己的,使它们为己所用?这就需要一个去芜存菁的过程。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粗浅的,要真正理解书中知识的深刻要义并吸取其中的精粹,就必须亲身去求证、去实践。所以“求实”是治学最基本的原则,也是每一位求学者为之孜孜以求的重要过程。“求”就是要求我们深入地去研究;“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其中的“切问而近思”讲的就是“求实”的必要过程。另外,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求学必须广泛而深入地运用实证、求索真相;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地去“求实”是探索真理的必经过程。求实,一方面是讲求实事求是;一方面是强调应求之于实践。而实践能力是当今学生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行动力的缺乏是其不能不直面并克服的现实。“实践出真知。”——知识是源于现实生活,而又高于现实生活的。

[1] [2]  下一页


【 字体: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本站发表读者评论,并不代表我们赞同或者支持读者的观点。我们的立场仅限于传播更多读者感兴趣的信息。
 上一篇文章:暂时没有
本类最新文章
提醒:没有被录取考生请尽快填报我 让课堂焕发青春的活力 外译的用人之道
让家长了解我们更多——学院教学质 解读外译校训——诚信、自立、求知 外语翻译职业学院 有关教育教学改

copyright @ 2012   河北外国语学院招生办  Design by  HbW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