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的恩情一辈子也不会忘!”
在石学习5年即将毕业 川娃子感恩“爱心之城”
稿件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叔叔阿姨,谢谢你们这五年来对我的关心和照顾,你们的恩情我一辈子也不会忘!”昨日上午,即将毕业离石的四川灾区孩子黄凯,用双手给任新继夫妇端上了一杯茶,感谢夫妇俩让他在异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5年前,汶川大地震将黄凯的家园变成了废墟,他和21名四川孩子一起来到河北外国语学院求学。十五六岁的少男少女远离家乡,但他们并没有缺少家庭的关爱,省城22个“爱心家庭”把孩子们接回家,细心呵护。5年后的今天,22名川娃子即将毕业,他们想对帮助过他们的好心人表示感谢。
地震后
22名川娃子来石求学
昨日上午,记者在黄凯的带领下来到锦绣花园小区。“叔叔阿姨,我回来了。”走进房间,黄凯没有丝毫的拘束感。“这就是我第二个家,叔叔阿姨也把我当家人看待。”黄凯告诉记者,2008年5月12日,灾难从天而降,他的学校和家园在顷刻间变成了废墟。所幸的是,家人都安然无恙。那一年,黄凯就读初三,即将面临中考,但突如其来的灾难让黄凯的学业中断。“什么时候才能上学呢?”黄凯每天都要到倾倒的校舍前看看,打听开学的日期,但每次他都是失望而归。
2008年6月10日,黄凯和21名灾区孩子一同来到了河北外国语学院,组建成“河外儿女班”,免学费、免住宿费、免生活费。为了让远在异乡的孩子们感到家庭的温暖,学校在社会上征集“爱心家庭”。机缘巧合,黄凯走进了任新继夫妇的家中。
五年里
“爱心家庭”对他们细心呵护
“说起来真的是缘分。”任新继说,2008年6月12日,他从报纸上看到了征集“爱心家庭”的消息,便和爱人商量,爱人非常支持。为此,他们特地到学校看望这群孩子。在校园里,任新继听到一群孩子在说四川话,两人便上前搭话,第一个回答他们问题的就是黄凯,也就是那次,黄凯走进了任新继夫妇家中。
15岁的少年正处在叛逆期,黄凯的小毛病逐渐暴露在任新继夫妇面前。为此,任新继夫妇做了很多努力,有时为了纠正黄凯的卫生习惯,任新继的爱人郝小萍总会不断地重复纠正,而这种重复在孩子心中却成了唠叨。郝小萍回忆说,她觉得说教黄凯,是把他当自己孩子管教,希望黄凯在得到家庭温暖的同时,学会必需的礼仪和做人的道理。5年后,黄凯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学习知道刻苦了,衣服脏了知道自己换洗了,家里乱了知道打扫了……”说起黄凯的长进,郝小萍的脸上充满欣慰。尽管黄凯有时会犯点儿小毛病,但在郝小萍心中,黄凯是个善良懂事的孩子。
在任新继的家中,记者还看到了黄凯大伯的来信。信中写到:“五年即将过去,一万八千多个日日夜夜,是你们无私奉献的爱心让黄凯从废墟中站立起来,坚强地从阴影中走了出来……你们不仅拯救了他的生活、学习,更重要的是在他内心深处播下了爱的种子,让他心中永存感恩之心,教会了他做人的道理。”
黄凯告诉记者,他的父母不识字,心中的感谢不知如何表达,便委托大伯写了封信。“我们每个同学心中,爱心家庭的叔叔阿姨早已是自己的亲人了。”黄凯感激地说。
毕业前
孩子们想给好心人立石碑
如今,河北外国语学院“河外儿女班”的学生即将毕业。22个学生去往了不同的城市实习,还有四个学生到了美国和非洲。
黄凯和同学们认为,是石家庄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到现在我们还记得第一次到石家庄的情景。”来自汶川县的贾成琳说,众多好心人的帮助让他们铭记在心:公交司机带他们畅游省城,爱心企业带他们到北京看“鸟巢”,从未谋面的叔叔阿姨们给他们送来衣物……
“在我们心中,有着太多的感谢!”来自绵阳市的龙少林说,地震后,他在家乡认识了来自石家庄正定的医疗志愿者马谦,并亲眼见他们救了很多人。刚到石家庄,龙少林就找到了马谦的家。“我以为当志愿者的人,肯定家里特有钱,没想到,找到马医生家,才知道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医生,家庭也不富裕。”龙少林说,见到马谦的那一刻,几乎从来没有哭过的他眼睛湿了。
在毕业之前,同学们除了对“爱心家庭”表达感恩之情外,还想在石家庄寻找当年帮助过汶川灾区的志愿者,把大家的名字镌刻在“爱心之城”的石碑上,铭记在心。